索引號: | 11371000004359010J/2020-12665 | 發布單位: | 威海市政府辦公室 |
內容分類: | 市政府辦公室文件 | 成文日期: | 2020-11-06 |
公開方式: | 主動公開 | 公開范圍: | 面向社會 |
文號: | 威政辦字〔2020〕58號 |
各區市人民政府,國家級開發區管委,綜保區管委,南海新區管委,市政府各部門、單位:
《威海市森林防火工作標準體系》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威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0年11月6日
(此件公開發布)
威海市森林防火工作標準體系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全面規范森林防火工作,實現森林防火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森林防火條例》《山東省實施〈森林防火條例〉辦法》和《威海市森林防火體系建設總體規劃(2018—2025年)》等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標準體系。
第二條 全市范圍內的森林、林木和林地(以下統稱森林)防火工作適用本標準體系。
第二章 目 標
第三條 統籌抓好鎮級森林管護隊隊員、檢查站值守員、林區巡邏員“三員”隊伍建設,加快推進道路網、阻隔網、水源網、監測網、通信網“五網”建設,構建完備的隊伍建設專業化、宣傳教育常態化、預警監測智能化、火源管理法治化、物資裝備標準化、基礎設施科學化“六化”森林防火工作標準體系,形成森林管護長效機制,全面提升森林火災綜合防控能力和水平,達到全市重點區域監控瞭望監測覆蓋率95%以上、森林火災受害率低于0.9‰的控制目標。
第三章 隊伍建設
第四條 遵循“山有人管、林有人護、火有人防、責有人擔”的總體要求,組建鎮級森林管護隊、檢查站值守隊、林區巡邏隊三級森林防火隊伍。三級森林防火隊伍由鎮(街道)統一管理,實行年度績效考核制度,考核內容與標準由區市、開發區林業主管部門制定,由鎮(街道)負責實施,考核結果報區市、開發區林業主管部門審核確定。
第五條 森林管護隊(掛森林消防分隊牌子),隊長由鎮級林長制辦公室主任兼任,森林防火重點鎮(街道)(名單見附件1)成立不低于25人的森林管護隊,可根據實際需求,按照每增加3000畝林地面積增配1人的標準配備;其他鎮(街道)森林管護隊不低于15人。森林防火任務較重的林場(名單見附件2),根據《山東省實施〈森林防火條例〉辦法》等相關規定成立森林管護隊。
第六條 森林管護隊主要職責是負責轄區內森林資源管護工作。(一)負責轄區內森林防火巡邏、松材線蟲病疫木監管和野生動植物保護等;(二)負責轄區內野外用火、違法違規破壞林地、采伐林木和捕獵野生動物案件的監督與舉報;(三)負責轄區內森林火情的前期處置;(四)負責轄區內檢查站值守員、林區巡邏員的監督管理。
第七條 森林防火重點鎮(街道)森林管護隊裝備按照森林消防分隊標準進行配置。車輛配置上,山地主戰消防車載水量不低于6噸,物資裝備運輸車以皮卡車為主,沿海防護林、平緩區域要配備四輪山地摩托車,所有森林消防車輛必須按照四輪驅動進行配置。水泵配置上,便攜式森林消防水泵(基礎泵)揚程不得低于120米,便攜式水帶口徑應為40毫米。其他裝備配置上,應配備無人機1架,行政執法儀不得少于2臺(具體裝備配備名單見附件3)。其他鎮(街道)森林管護隊裝備配備標準參照森林防火重點鎮(街道)森林管護隊裝備標準執行(具體裝備配備名單見附件4)。
第八條 森林管護隊人員招錄由鎮(街道)負責,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進行,實行合同管理。鎮(街道)森林管護隊人員薪資待遇不得低于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規定的最低工資標準,由縣鎮兩級保障。
第九條 各個進山入林路口應合理設置森林防火檢查站。防火檢查站原則上配備1至2名檢查站值守員,森林防火期內每個檢查站值守員不少于2人,鼓勵采取“夫妻哨”方式進行值守。森林防火戒嚴期內,檢查站值守員必須實行24小時值班值守。
第十條 檢查站值守員主要職責:(一)做好進山人員排查、車輛檢查、火種收繳等工作;(二)及時發現、制止違規野外用火行為;(三)報告火情并協助有關機關調查森林火災案件。
第十一條 檢查站值守員按照“熟悉情況、就近就便、勝任工作”“公開、公平、公正、擇優”的原則實行公開選聘,由村(居)委會推薦,報鎮政府(街道辦事處)審查、批準后聘用,并按照規定給予合理勞務報酬。
第十二條 每個村(居)應合理設置林區巡邏員,每名巡邏員原則上管護面積不得超過1000畝。林區巡邏員應配穿印有“森林防火”字樣、具有夜間反光功能的橘紅色馬甲,配備具有GPS定位功能的通訊設備及巡護記錄本。
第十三條 林區巡邏員主要職責:巡護林區,及時發現、前期處置火情,發現、制止破壞森林資源行為,監測林業有害生物疫情,并向當地林業主管部門報告。
第十四條 林區巡邏員按照“公開、公平、公正、擇優”的原則,由村(居)委會推薦,鎮政府(街道辦事處)進行審查。村(居)委會與林區巡邏員簽訂管護合同,明確管護區域、面積、職責和報酬等,合同原則上一年一簽。各村(居)主要負責人(村級林長)是野外火源管理第一責任人。
第十五條 林區巡邏員勞務報酬由鎮政府(街道辦事處)按照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統籌解決。
第四章 宣傳教育
第十六條 森林防火期內,各級各有關部門、單位要采取多種形式,創新宣傳教育方式,廣泛宣傳森林防火法律法規、火災案例和安全常識。積極開展森林防火宣傳月、宣傳周和進學校、進村鎮、進社區、進家庭、進機關、進企業、進軍營等宣傳活動,在廣播、電視、報紙和新媒體平臺播發森林防火公益信息。鎮(街道)及國有林場應組織森林防火宣傳車,深入城鄉社區、林區道路不間斷地進行森林防火巡回宣傳。森林防火關鍵期,村(居)大喇叭播放每日不得少于3次,教育引導廣大市民增強森林防火意識,自覺做到不燒秸稈、不燎地邊,不帶火種進山入林,不在林區吸煙、用火,不在墳頭燒紙。清明節、寒衣節、除夕等傳統祭祀日和國家法定節假日,要加大宣傳教育力度,著重加強返鄉探親、旅游踏青等外來人員的宣傳教育,做到“鋪天蓋地”、不留死角。
第十七條 各森林防火重點鎮(街道)要設置5個以上固定防火宣傳牌,各森林防火重點村要設置2個以上固定防火宣傳牌(建設規劃見附件6)、懸掛5幅以上防火標語、張貼《森林防火通告》,各進山入林路口要設置固定防火宣傳牌,主要卡點要設置智能語音電子卡口,環山路以及林緣、林內的主要道路要設置固定防火宣傳牌或警示牌,各林區農村道路兩側要懸掛防火標語橫幅。公共墓地和以森林景觀為主的景區應設置宣傳點和防火標識,森林公園和以森林景觀為主的景區門票上應加注森林防火注意事項。
第十八條 各級學校應對在校學生進行火災預防和避險知識宣傳教育,提高自救意識。
第五章 預警監測
第十九條 森林防火期內,氣象部門應當密切監視天氣變化,制作森林火險氣象等級預報;新聞單位應當及時向社會發布森林火險氣象等級預報、高火險警報和森林防火公益宣傳信息。三級以上森林火險天氣,森林防火區內應當設置黃、橙、紅等醒目標志,并按照森林防火應急預案要求,對森林火險作出預警,各級森林管護隊伍做好防滅火準備工作。
第二十條 合理選點建設火情瞭望臺,每個瞭望臺至少配備2名火情瞭望監測報告人員,明確瞭望觀測區域和責任。瞭望臺須配有必需的生活設施設備和望遠鏡、通訊等必備工具及工作記錄本。
第二十一條 按照重點林區全覆蓋和重要進山卡口全監控的標準,采取市級統籌后期獎補、縣級自建的方式,加快建設森林防火預警監測系統,到2023年底前建成鐵塔高點監控158處、卡點低點監控597處(建設規劃見附件7),形成市級聯網監督、縣級及鎮級24小時值班值守制度,配合現有的視頻監控、瞭望塔空中監測與“三員隊伍”地面監測網絡,實現人防、技防相結合。
第六章 火源管控
第二十二條 進入森林防火期,各區市政府、開發區管委應發布禁火令。除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準的計劃用火外,嚴禁任何單位和個人在林區內和距離林區邊緣500米范圍內實施違規用火行為。連片500畝以上的國有和集體林區,應在林緣外500米范圍內設置“禁火區”界樁。
第二十三條 森林防火期內,推行森林防火火源管控網格化管理機制,落實市領導包區市(開發區)、區市(開發區)領導包鎮(街道)、鎮(街道)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片、巡邏員包山頭責任制。清明節、寒衣節、除夕等傳統祭祀日,嚴格落實專人盯墳頭責任制。推廣“建立死亡人口臺賬,加強祭祀人員管理”模式,2021年前在各區市、開發區選取2—3個鎮(街道)作為試點,2022年在全市范圍內全面推開。
第二十四條 倡樹文明祭祀新風,合理取締冥紙、冥幣售賣行為,嚴禁在林區、墓地、零散墳頭燃放煙花爆竹、焚香燒紙,倡導在傳統祭祀節日以敬獻鮮花、栽植紀念樹、清掃墓碑等方式寄托哀思,實現文明祭掃、綠色祭掃、安全祭掃。
第二十五條 鐵路、電力、廣電、天然氣管道、縣級以上公路等經營管理單位,應當依據行業規范標準,在經過林區的線路兩側和在林區設立的站點等用地范圍內設立防火隔離帶,并在進入森林防火期前,將防火隔離帶內的雜草徹底清除。林業主管部門應加強與轄區內部隊的互聯互動,合理設置軍事設施周邊森林防火隔離帶,配備必要的森林防滅火器材。林區內所有經營單位要對經營活動場所周邊進行清理,設置森林防火隔離帶,配備必要的森林防滅火器材。
第二十六條 嚴格規范野外用火審批制度,要按照“誰審批誰負責”的原則,嚴格野外用火審批,將監管責任落實到具體責任人,嚴防未經審批攜帶火種進山入林。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程施工等作業前,必須向縣級林業主管部門申請,落實作業人員登記制度,采取必要的防滅火措施,方可允許進場作業。工程施工等作業過程中確需野外用火的,必須經縣級人民政府批準,按照要求采取防火措施。需要進入林區實行實彈射擊、爆破等活動的,必須經省級林業主管部門批準,并在當地縣級林業主管部門備案,同時采取必要的防火措施。
第七章 設施建設
第二十七條 各區市、開發區要按照《威海市森林防火體系建設總體規劃(2018—2025年)》,編制科學合理、系統完整、水平先進的近期和中長期森林防火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按照先急后緩、先易后難的原則,分步組織實施。
第二十八條 森林防火檢查站具體位置設置由鎮級統籌安排,涉及插花地、交界處的,由共同的上一級林業主管部門確定。
第二十九條 森林防火檢查站應設置明顯標志,懸掛防火須知警示牌,配備起落桿、望遠鏡、水桶、鐵锨等設施設備以及用于御寒的被褥、大衣、取暖器等生活物資,滿足森林防火檢查工作基本需要。
第三十條 森林防火檢查站建設分步驟、分階段組織實施,到2023年底實現全市803座森林防火檢查站的標準化建設目標(建設規劃見附件5)。
第三十一條 森林防火通道應按照森林消防專業隊員搭乘汽車、摩托車、徒步交替行進半小時到達火場,部分高山、深山、遠山1小時到達火場的目標修建。在山體底部或林田結合部要修建“環形”防火通道,現有森林防火通道按照寬度不低于6米的標準進行升級改造。陡峭山坡以及彎度過大的森林防火通道要設置臨時會車區域,沿途設有醒目的導向和夜間反光標識牌。
第三十二條 按照先急后緩、逐年實施的步驟,到2023年改造新建森林防火通道729.7公里(建設規劃見附件8)。
第三十三條 在重點林區、行政區劃交界接壤區科學規劃建設林緣和林內防火隔離帶,充分利用山脊、溝谷、林區道路、溝渠塘壩以及樹種、裸巖等自然條件,實施綜合阻隔。防火隔離帶的寬度應根據山勢、地形、樹種確定,以3000—5000畝形成閉合圈,主要在林區防火通道兩側、墓地周邊、農林結合部等林區重點位置,城市所有林區和城郊重要林區主要道路兩側平均50米范圍,防火通道兩側平均30米范圍,景區、采摘園、集中性墓地周邊平均50米范圍設置。到2023年,完成防火隔離帶清理維護改造445.6公里(建設規劃見附件9)。
第三十四條 按照取水半徑500米的標準,采取攔蓄地表水和人工補水的方式,緊鄰防火通道規劃建設塘壩、蓄水池、儲水窖、水囊等設施,保障防滅火水源供應。國有林場林區應實施引水上山工程,逐步實現以水滅火目標。墓地區域應建設蓄水池并保障水量充足,蓄水池蓄水量不低于5噸。按照重點林區重點保障的原則,到2023年全市儲蓄水設施設備達到2140個(建設規劃見附件10)。
第三十五條 進入森林防火期前,各鎮(街道)、國有林場、集體林場、村集體、民營營林單位要組織力量對防火隔離帶及林區道路、旅游觀光道路兩側30米,墓地50米范圍內林下可燃物進行徹底清理。
第八章 監督檢查
第三十六條 各級林業主管部門應建立森林防火監督檢查制度,加強日常森林防火工作督導檢查,推進森林防火體系和基礎設施建設。在春節、清明節、勞動節、重大活動期間等防火重點時段,對國有林場、森林公園、景區、重點林區等重點區域的森林防火工作進行明察暗訪,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隱患,下達整改通知書,責令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進行約談。
第三十七條 各級公安機關、林業主管部門和其他承擔林業行政執法職責的行政執法機關應依據職責分工,依法嚴厲打擊野外違規違法用火行為,查處森林火災案件。對于發生的每起森林火災案件,及時查處并予以通報。
第九章 附 則
第三十八條 本工作標準體系由市林業局負責組織實施。
第三十九條 本工作標準體系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1.全市森林防火重點鎮(街道)名單
2.全市森林防火重點林場名單
3.森林防火重點鎮(街道)森林管護隊裝備配備標準
4.其他鎮(街道)森林管護隊裝備配備標準
5.全市森林防火檢查站建設規劃
6.全市固定森林防火宣傳牌建設規劃
7.全市森林防火預警系統建設規劃
8.全市森林消防通道改造新建規劃
9.全市森林防火隔離帶清理維護改造規劃
10.全市森林防火水網建設規劃
附件1
全市森林防火重點鎮(街道)名單
(42個)
環翠區(7個):鯨園街道、孫家疃街道、竹島街道、嵩山街道、溫泉鎮、張村鎮、羊亭鎮。
文登區(9個):文登營鎮、葛家鎮、界石鎮、大水泊鎮、宋村鎮、環山街道、張家產鎮、米山鎮、高村鎮。
榮成市(8個):崖西鎮、夏莊鎮、埠柳鎮、俚島鎮、人和鎮、港灣街道、成山鎮、斥山街道。
乳山市(8個):乳山寨鎮、崖子鎮、諸往鎮、馮家鎮、下初鎮、大孤山鎮、南黃鎮、午極鎮。
高區(3個):怡園街道、田和街道、初村鎮。
經區(3個):泊于鎮、崮山鎮、橋頭鎮。
臨港區(3個):草廟子鎮、苘山鎮、汪疃鎮。
南海新區(1個):小觀鎮。
附件2
全市森林防火重點林場名單
(12個)
市直(2個):國有海濱林場、國有劉公島林場。
環翠區(1個):國有雙島林場。
文登區(2個):國有天福山林場、國有草場庵林場。
榮成市(3個):國有成山林場、國有槎山林場、國有古跡頂林場。
乳山市(3個):國有垛山林場、國有院里林場、大乳山林場。
高區(1個):北海林場。
附件3
森林防火重點鎮(街道)森林管護隊裝備配備標準
序號 | 裝備種類 | 配備裝備 | 數量 | 備注 |
1 | 車輛 | 山地主戰消防車 | 1 | 載水量不低于6噸 |
2 | 高壓細水霧車 | 1 | ||
3 | 運兵車 | 2 | ||
4 | 物資裝備運輸車 | 1 | 以皮卡車為主 | |
5 | 山地摩托車 | 2 | 沿海防護林、平緩地區配置 | |
6 | 水泵 | 便攜式移動水泵 | 4 | 揚程不得低于120米 |
7 | 串聯泵 | 2 | ||
8 | 便攜式水帶 | 600m | 口徑應為40毫米 | |
9 | 其他裝備 | 背負式風力滅火機 | 8 | |
10 | 背負式水槍 | 4 | ||
11 | 油鋸 | 4 | ||
12 | 水桶 | 100 | ||
13 | 無人機 | 1 | ||
14 | 對講機 | 每人1臺 | ||
15 | 行政執法儀 | 2 | ||
16 | 防護裝備 | 消防頭盔 | 每人1套 | 森林消防專用 |
17 | 自生氧逃生面罩 | 最少呼吸30分鐘以上 | ||
18 | 安全腰帶 | |||
19 | 防煙眼鏡 | |||
20 | 佩戴式照明燈 | |||
21 | 多功能救援刀具 | |||
22 | 防護裝備 | 安全繩套裝 | 含巖體固定裝置、緩降裝置 | |
23 | 高性能隔熱毯 | |||
24 | 生活備品 | |||
25 | 大小背包 | |||
26 | 蚊帳 | |||
27 | 雨衣 | |||
28 | 水靴 | |||
29 | 棉大衣 | |||
30 | 噴淋保護凝膠 | 每20人1具噴灑裝置 | ||
31 | 作訓服 | 每人2套 | ||
32 | 阻隔救援服裝 | 每人4套 | ||
33 | 防扎鞋 | |||
34 | 阻燃手套 | |||
35 | 阻燃頭套 | 每人6個 | ||
36 | 阻燃口罩 | 每人8個 |
附件4
其他鎮(街道)森林管護隊裝備配備標準
序號 | 裝備種類 | 配備裝備 | 數量 | 備注 |
1 | 車輛 | 山地主戰消防車 | 1 | 載水量原則上不低于6噸 |
2 | 運兵車 | 1 | ||
3 | 物資裝備運輸車 | 1 | 以皮卡車為主 | |
4 | 水泵 | 便攜式移動水泵 | 2 | 揚程不得低于120米 |
5 | 串聯泵 | 2 | ||
6 | 便攜式水帶 | 300米 | 口徑應為40毫米 | |
7 | 其他裝備 | 背負式風力滅火機 | 4 | |
8 | 背負式水槍 | 2 | ||
9 | 油鋸 | 2 | ||
10 | 水桶 | 50 | ||
11 | 對講機 | 每人1臺 | ||
12 | 防護裝備 | 消防頭盔 | 每人1套 | 森林消防專用 |
13 | 自生氧逃生面罩 | 最少呼吸30分鐘以上 | ||
14 | 安全腰帶 | |||
15 | 防煙眼鏡 | |||
16 | 佩戴式照明燈 | |||
17 | 多功能救援刀具 | |||
18 | 安全繩套裝 | 含巖體固定裝置、緩降裝置 | ||
19 | 高性能隔熱毯 | |||
20 | 生活備品 | |||
21 | 大小背包 | |||
22 | 防護裝備 | 蚊帳 | ||
23 | 雨衣 | |||
24 | 水靴 | |||
25 | 棉大衣 | |||
26 | 噴淋保護凝膠 | 每20人1具噴灑裝置 | ||
27 | 作訓服 | 每人2套 | ||
28 | 阻隔救援服裝 | 每人4套 | ||
29 | 防扎鞋 | |||
30 | 阻燃手套 | |||
31 | 阻燃頭套 | 每人6個 | ||
32 | 阻燃口罩 | 每人8個 |
附件5
全市森林防火檢查站建設規劃
單位:處
單 位 | 規劃前 | 規劃建設 | 2018—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 | 2022年 | 2023年 |
環翠區 | 160 | 15 | 15 | 0 | 0 | 0 | 0 |
文登區 | 60 | 27 | 5 | 8 | 5 | 5 | 4 |
榮成市 | 81 | 21 | 0 | 9 | 12 | 0 | 0 |
乳山市 | 103 | 49 | 9 | 9 | 11 | 10 | 10 |
高 區 | 75 | 2 | 2 | 0 | 0 | 0 | 0 |
經 區 | 98 | 7 | 3 | 0 | 2 | 1 | 1 |
臨港區 | 27 | 60 | 60 | 0 | 0 | 0 | 0 |
南海新區 | 13 | 5 | 3 | 0 | 1 | 1 | 0 |
合 計 | 617 | 186 | 97 | 26 | 31 | 17 | 15 |
附件6
全市固定森林防火宣傳牌建設規劃
單位:個
單 位 | 規劃前 | 規劃 建設 | 2018—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 | 2022年 | 2023年 |
環翠區 | 1640 | 2400 | 760 | 200 | 475 | 475 | 490 |
文登區 | 176 | 1500 | 20 | 1120 | 120 | 120 | 120 |
榮成市 | 1020 | 1400 | 200 | 400 | 200 | 300 | 300 |
乳山市 | 340 | 1600 | 400 | 400 | 270 | 270 | 260 |
高 區 | 120 | 160 | 60 | 20 | 30 | 30 | 20 |
經 區 | 266 | 160 | 0 | 125 | 10 | 10 | 15 |
臨港區 | 35 | 160 | 5 | 16 | 50 | 50 | 39 |
南海新區 | 24 | 300 | 50 | 50 | 60 | 70 | 70 |
合 計 | 3621 | 7680 | 1495 | 2331 | 1215 | 1325 | 1314 |
附件7
全市森林防火預警監測系統建設規劃
單位:處
單 位 | 鐵塔高點監控 | 卡點低點監控 |
環翠區 | 21(含劉公島林場2處) | 95(含海濱林場29處) |
文登區 | 20 | 130 |
榮成市 | 45 | 99 |
乳山市 | 33 | 30 |
高 區 | 11 | 26 |
經 區 | 18 | 90 |
臨港區 | 10 | 127 |
合 計 | 158 | 597 |
附件8
全市森林防火通道改造新建規劃
單位:公里
單 位 | 規劃前 | 規劃改造新建 | 2018—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 | 2022年 | 2023年 |
環翠區 | 320 | 45 | 33.3 | 0 | 3 | 3.7 | 5 |
文登區 | 231.4 | 155.6 | 123.6 | 32 | 0 | 0 | 0 |
榮成市 | 279 | 121 | 0 | 0 | 23 | 45 | 53 |
乳山市 | 164 | 150 | 30 | 35 | 25 | 30 | 30 |
高 區 | 73 | 47.6 | 3 | 16 | 15 | 10 | 3.6 |
經 區 | 120 | 100 | 0 | 40 | 20 | 20 | 20 |
臨港區 | 61.5 | 85.5 | 18 | 12.8 | 10 | 22 | 22.7 |
南海新區 | 61.6 | 25 | 8.4 | 2 | 5 | 7 | 2.6 |
合 計 | 1310.5 | 729.7 | 216.3 | 137.8 | 101 | 137.7 | 136.9 |
附件9
全市森林防火隔離帶清理維護改造規劃
單位:公里
單 位 | 規劃維護改造 | 2018—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 | 2022年 | 2023年 |
環翠區 | 101 | 27 | 0 | 24 | 25 | 25 |
文登區 | 27.1 | 0 | 10.2 | 6.9 | 5 | 5 |
榮成市 | 115.8 | 17.42 | 26 | 20 | 24 | 28.38 |
乳山市 | 142 | 31.25 | 22 | 26 | 32.75 | 30 |
高 區 | 23.5 | 5.87 | 7 | 5 | 2.63 | 3 |
經 區 | 20 | 4 | 3 | 3 | 5 | 5 |
臨港區 | 13.3 | 0 | 1 | 2 | 5 | 5.3 |
南海新區 | 2.9 | 0 | 0 | 1 | 1.9 | 0 |
合 計 | 445.6 | 85.54 | 69.2 | 87.9 | 101.28 | 101.68 |
附件10
全市森林防火水網建設規劃
單位:座
單 位 | 種 類 | 規劃前 | 規劃建設 | 2018—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 | 2022年 | 2023年 |
環翠區 | 塘壩 | 39 | 0 | 0 | 0 | 0 | 0 | 0 |
蓄水池、水窖、水囊 | 567 | 141 | 141 | 0 | 0 | 0 | 0 | |
文登區 | 塘壩 | 3 | 9 | 9 | 0 | 0 | 0 | 0 |
蓄水池、水窖、水囊 | 0 | 257 | 1 | 34 | 75 | 75 | 72 | |
榮成市 | 塘壩 | 50 | 5 | 1 | 3 | 1 | 0 | 0 |
蓄水池、水窖、水囊 | 240 | 82 | 27 | 6 | 22 | 15 | 12 | |
乳山市 | 塘壩 | 32 | 0 | 0 | 0 | 0 | 0 | 0 |
蓄水池、水窖、水囊 | 200 | 200 | 40 | 40 | 40 | 40 | 40 | |
高 區 | 塘壩 | 3 | 0 | 0 | 0 | 0 | 0 | 0 |
蓄水池、水窖、水囊 | 9 | 51 | 10 | 11 | 10 | 10 | 10 | |
經 區 | 塘壩 | 6 | 0 | 0 | 0 | 0 | 0 | 0 |
蓄水池、水窖、水囊 | 5 | 120 | 30 | 10 | 20 | 30 | 30 | |
臨港區 | 塘壩 | 26 | 5 | 0 | 2 | 2 | 1 | 0 |
蓄水池、水窖、水囊 | 41 | 35 | 0 | 20 | 5 | 5 | 5 | |
南海新區 | 塘壩 | 0 | 0 | 0 | 0 | 0 | 0 | 0 |
蓄水池、水窖、水囊 | 0 | 14 | 0 | 3 | 3 | 4 | 4 | |
合 計 | 1221 | 919 | 259 | 129 | 178 | 180 | 173 |